违约潮将至?1340亿美元的“债务缠身”
2018年可能对于中国企业债投资者而言不会是一个好时节。在彭博看来,在一季度出现六起债务违约案例之后,天量到期债务和政府去杠杆的决心或意味着更多的债务违约将会在下半年到来。
天量到期债务
彭博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AA级评级及以下的(在中国可以被定义为垃圾债)债务到期偿还压力为8400人民币(1340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10%。虽然规模并未超过2016年的峰值,但是和当年的环境相比,更为紧缩的信贷压力意味着风险更大。
南京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Yang Ha指出,市场出现了显著分化。一方面是高评级企业债的追捧,另一方面则是低评级债券难以发债的窘境。过去三个月,AA级及以下的企业债发债规模仅有2480亿美元,为近四个季度以来最低水平。
大规模下调评级
过去三个月中,有407家公司的AA及以下债券评级遭到下调,上调的案例则仅有45家。在这其中,化学制造公司成为重灾区,17家公司遭到下调,地产开放则有14家,紧随其后的是金属及开矿企业为10家。
Banco Bilbao Vizcaya Argentaria SA首席亚洲经济学家Xia Le表示,随着信贷的紧缩,评级公司的态度也更为紧缩。大规模的评级下调暗示在更严谨的金融规则之下,会出现更多的违约情况。
与此同时,AA评级企业债与国债息差2月走扩至223个基点,为2015年4月以来峰值。
现金荒
评级低的企业普遍在造血(现金流)方面存在困难。过去12个月中,创业板指数中上市公司净流出规模高达433亿人民币,为六年来之最。与之对应的是则是大市值公司财务状况的改善。
评级公司晨星高级分析师 Li Shi认为,投资者会因为潜在的违约风险而主动规避小公司的发债。清偿能力较弱的公司在未来3-6个月的压力巨大。
盈利能力低下
盈利能力水平在过去两年的下滑也是负面因素之一。由于市值的大幅缩水,小公司的竞争力也不断下滑。BBVA首席分析师 Li Huaijun表示,2017年以来小公司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正在被基础市场,而大公司则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