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根廷案例解码货币危机 人民币存在大幅贬值风险么?
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两个国家。A财政赤字约为GDP总量的5%,B赤字占比则达到了9%。在公共债务上,A的占比为50%,B的占比几乎将达到90%。那么哪个国家会发生货币危机呢?
从经济学理论和正常逻辑来看,B国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或者理由应该更大一些。但是,实际情况是,A是阿根廷的经济状况,B则是巴西的经济状况。
众所周知,阿根廷已经是最近两周的经济新闻的头条常客。自2018年至今,阿根廷比索的跌幅已经接近50%,并且正在通过紧缩措施来获取IMF的500亿美元救助计划。同一时间,巴西雷亚尔的确也在贬值,但是主要的诱因是10月总统大选的不确定性,并且经济危害程度上远低于比索的影响。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阿根廷的状况比巴西更糟糕呢?
从简单的思路来说,来自外部投资者的资金流入(主要是担忧阿根廷经济)突然断流导致阿根廷被迫减少进口并大力推进出口。这种情况下,货币贬值的必须性是说的过去的。
但这并非整个故事的全部。要知道,经常帐数据意味着一个国家投资者和储蓄的差值。阿根廷的赤字数据说明,该国投资比私人领域的储蓄更多,大致是19%VS14%(占比GDP的规模)。尽管巴西的数据更差,但是细看之下,巴西私人领域/部门的资金投向/储蓄却有着明显的不同。巴西的资金更偏好政府债以获取固定的资本收益。
毫无疑问,巴西投资的安全度要远远高于阿根廷,这也是当新兴市场出现状况的时候,投资者一股脑的抛弃阿根廷。
另一方面,在外汇储备上也有着巨大的差异。巴西坐拥3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阿根廷仅有500亿美元,并且还在依赖IMF的输血。尽管两国都执行自由浮动利率,央行直接干预汇市并非管理,但是“身价”的对比还是非常明显的。
因此,从表面上来看,流动性危机所带来的货币剧烈贬值似乎来得非常突然,但是本质上都和本国的经济基本面密切相关的。阿根廷央行可能出于自信,而选择了一条漫长却又缓慢的财政调整之路。而在这一过程中,外部的变量导致资金突然离开,并引发了危机。
对于所有新兴经济体来说,阿根廷的案例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这些国家应该意识到,流动性方面的担忧应该凌驾于其他所有的问题之上。
从上述的角度来看,中国目前并不存在明显的货币贬值危机。除了十分强劲的外汇储备之外,相对封闭的货币环境(并非自由兑换),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依然较高的储蓄率意味着中国即便遭遇到显著的外部冲击,在短期内,人民币也不太可能出现剧烈贬值的压力。